本报记者 | 体育经济观察组
发布时间 | 2025年7月
一场由休斯顿火箭队总经理莫雷的争议言论引发的连锁反应,正悄然蔓延至NBA的经济命脉,据联盟多名高管透露,多支球队已开始内部评估“莫雷事件”对联盟收入的潜在冲击,并预警2025-2026赛季工资帽可能出现自2011年停摆以来的首次显著下滑,若成真,今夏自由市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“资本寒冬”,球友体育直播球星签约与球队重建计划或全面受阻。

事件回顾:从地缘冲突到经济涟漪
2024年10月,莫雷在社交媒体上涉及国际政治的争议性发言,迅速引爆跨国舆论,尽管联盟官方试图淡化其影响,但多家中国企业随即暂停了与火箭队及NBA的部分合作,包括转播权调整、赞助合约冻结等,据体育财经机构“全球体育价值”统计,此次事件导致NBA在中国市场的直接收入缩水约12%,间接损失可能高达数亿美元。
“这不仅是火箭队的问题,”一位匿名西部球队财务总监表示,“中国市场的波动会直接影响联盟篮球相关收入(BRI),而工资帽正是基于BRI计算,如果下赛季BRI增长率低于预期,工资帽下调几乎不可避免。”

多队备战“紧缩时代”
至少五支球队的管理层已向本报证实,他赛事直播平台们正以“工资帽下降3%-5%”为假设情景制定休赛期方案,某东部季后赛球队总经理坦言:“我们原计划在自由市场追逐一名全明星球员,但现在必须考虑更保守的选项,如果顶薪合同额度缩水,连保留现有核心阵容都可能变得困难。”
这一担忧并非空穴来风,NBA在2020年新冠疫情时期曾遭遇工资帽冻结,但此次潜在下滑的诱因更为复杂——地缘政治冲突与商业信任危机交织,使得联盟的全球收入结构面临重构,值得一提的是,中国市场约占NBA总收入的10%,其波动对BRI的边际影响尤为显著。
自由市场:从狂欢到理性
若工资帽下调成真,2025年自由市场将呈现三大趋势:
- 顶薪合同缩水:球队为避免奢侈税惩罚,可能对球星采取“短约+选项”的保守策略,某位场均25分的全明星侧翼,原本预计可获得4年2.2亿美元顶薪,但在新测算模型下,合同总额可能减少3000万至5000万美元。
- 中产球员遭遇挤压:角色球员的签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,资深球探马克·汤普森分析:“中产特例金额若降低,会导致更多老将接受底薪,而中生代球员可能被迫流向海外联赛。”
- 交易市场活跃度上升:为规避薪资压力,多队可能通过交易而非自由签约调整阵容,某位联盟消息人士透露:“已有球队询价未来选秀权,试图用年轻资产替代即战力。”
联盟的应对与挑战
NBA官方目前尚未公开评论工资帽调整的可能性,但据知情人士透露,联盟办公室正与球员工会密切沟通,探讨缓冲方案,例如临时调整“软工资帽”浮动机制或启用应急基金,球员工会执行董事米歇尔·罗伯茨此前已强调:“球员利益必须与联盟经济稳定性平衡,任何单方面削减工资帽的尝试都会遭到坚决反对。”
联盟正加速开拓东南亚及欧洲市场,试图弥补中国市场损失,但体育营销专家安娜·李指出:“新兴市场的增长需要时间,难以在短期内抵消中国业务的缺口,NBA可能需要1-2个赛季才能恢复收入弹性。”
历史镜鉴与未来走向
回顾过去三十年,NBA仅两次因重大危机导致工资帽下滑:1999年停摆赛季(-5.3%)和2011年劳资协议重组(-2.8%),此次若再度下跌,将凸显全球化商业模式的地缘政治脆弱性,费城76人队主席达里尔·莫雷(注:与当事总经理无亲属关系)曾在近期访谈中呼吁:“体育应远离政治,但联盟必须建立更稳健的跨区域收入结构。”
尽管挑战严峻,但部分球队仍持乐观态度,金州勇士队老板乔·拉科布认为:“短期阵痛可能促使联盟加速数字化转型,例如拓展虚拟转播和NFT合作,这些新兴收入源或成为未来BRI的增长引擎。”
莫雷事件的余震正从舆论场转向财务报表,一场关乎球队运营与球员命运的资本变革已拉开序幕,无论最终工资帽数字如何变化,NBA的管理者们都需重新审视全球化战略的韧性——在篮球与商业的边界,唯有构建更具抗风险能力的生态系统,才能让这项运动真正跨越寒冬。
